退化性關節炎 葡萄糖胺 無效吸收

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理特徵是關節軟骨的崩壞. 關節軟骨主要是由玻尿酸, 二型膠原蛋白, 凝聚蛋白和軟骨素所組成的彈性膠質, 而軟骨素的主要組成分子半乳糖胺則是源自是葡萄糖胺. 因此攝取葡萄糖胺想必可以加強軟骨組織? 完全不會.

軟骨細胞本來就可以從葡萄糖+胺基來合成葡萄糖胺, 如下圖葡萄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胺-軟骨素所示, 而我們從來就不缺源自澱粉或甜食的葡萄糖, 也不缺源自蛋白質氨基酸的氨基.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rt.20609

根據2004年的這篇研究報告, 在軟骨細胞培養液中添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胺(放射性同位素)後, 軟骨細胞所合成的軟骨素確實含有對應比例的同位素半乳糖胺. 譬如說, 添加1000 uM的同位素葡萄糖胺, 軟骨素中的半乳糖胺可檢出30%具放射性; 但如果只添加1.7 uM, 那麼就只會檢出0.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rt.20609

添加1.7 uM葡萄糖胺在軟骨細胞培養液, 是什麼概念呢? 葡萄糖胺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是1500 mg, 而早期的葡萄糖胺藥物動力學臨床試驗就已經顯示, 這個攝取量可以讓血液中的葡萄糖胺濃度上升到約1.7 uM. 下圖就是這樣的臨床試驗資料, 單位換算1.7 uM葡萄糖胺, 約當300 ng/ml. 圖中空心菱格曲線是單獨服用1500 mg葡萄糖胺, 實心方塊曲線是併服1200 mg軟骨素.

https://www.oarsijournal.com/article/S1063-4584(09)00290-8/fulltext

所以, (1)每天攝取1500毫克的葡萄糖胺, 只能補充微不足道的0.3%的軟骨素; 而(2)市面上的配方都添加了1200毫克的軟骨素, 反而阻礙了葡萄糖胺的吸收; 而且, 根據上述那篇臨床試驗報告, (3)血液中偵測不到所攝取的軟骨素.

這, 就是為什麼我要開發清關能這個產品. 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因為缺乏葡萄糖胺或軟骨素, 也不是缺乏膠原蛋白或胺基酸, 而是因為慢性長期發炎導致軟骨組織的代謝不平衡, 分解的速度比合成快, 因而造成軟骨崩壞.

視力衰退 視網膜病變 慢性發炎

談到視力保健, 消費者都以為就是要買葉黃素, 廠商也一窩蜂提供葉黃素的產品. 葉黃素Lutein, 以及玉米黃素Zeaxanthin, 都是分布在視網膜黃斑部的抗藍光成分, 以免藍光和部分紫外線傷及視網膜. 然而根據美國眼科學會的第二次大規模的老年視網膜病變(AMD)臨床試驗(AREDS2)結果, 五年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 或甚至再加上DHA/EPA魚油, 雖然略為呈現保護力, 但是在臨床統計上卻不顯著.

AREDS2: 葉黃素+玉米黃素+DHA+EPA對老年視網膜病變的保護力在臨床統計上並不顯著 (傷害風險0.89, p=0.10)

這樣的結果證實了退化性和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的肇因, 除了葉黃素攝取不足, 還包括更重要的, 色素上皮細胞和感光細胞的慢性發炎. 所以在最近幾年, 美國FDA核准了不少傳統的非固醇類消炎藥, 可以讓眼科醫師處方給視網膜病變的患者, 甚至是以低劑量的消炎藥做為視網膜病變高危險群的預防手段.

但是長期服用消炎藥, 即使是非固醇類消炎藥, 還是會產生相當的副作用, 因此勢必要採用食品級的營養補充劑. 有相當多的蔬果草本萃取成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 消彌自由基, 和抗發炎的效果, 但是由於視網膜和微血管之間有非常緊密的屏障(即BRB), 只有特定結構的分子才可以被視網膜主動吸收. 這個特定結構, 就是類胡蘿蔔素的分子結構.

類胡蘿蔔素的合成途徑與分子結構

就這些可以進入視網膜的類胡蘿蔔素分子中, 研究發現, 茄紅素Lycopene和蝦紅素Astaxanthin在色素上皮細胞和感光細胞所發揮的抗氧化效力最高, 可以保護視網膜免於糖尿病或自由基的氧化壓力.

我在2008年開發這個視力保健產品, 所規劃的有效成分,

https://mri88.com/2017/08/21/129/

除了美國眼科學會第一次大規模臨床試驗(AREDS)的配方, 還加入黃斑部所需要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那時AREDS2剛開始), 並且特別針對視網膜慢性發炎而添加了茄紅素和蝦紅素.

茄紅素和蝦紅素的消炎作用, 源自活化了Nrf2所調控的抗氧化能力, 並因而抑制了nfkb所激發的發炎惡性循環. 我相信這才是完整的護眼配方.

蔓越莓 益生菌 胃潰瘍

我在12年前開發泌尿道保健產品的時候(https://curtis.mri88.com/2017/10/), 就發現已經有研究報告顯示, 蔓越莓和益生菌對抗大腸桿菌的作用機制, 似乎也可以用來對抗會造成胃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 最近剛好要重新編輯「蔓益菌 」的產品型錄, 就把兩篇2016年發表的研究成果加進來.

胃潰瘍的治療, 通常是制酸劑加上2或3種抗生素, 為期10-14天, 大致可獲得70%以上的療效. 蔓越莓或益生菌都不可能取代標準療程, 所以臨床試驗的目的是要藉由搭配標準療程, 看是否能提高治癒率, 也就是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

針對益生菌搭配標準療程的效果, 研究人員彙整分析了30篇已發表的臨床試驗報告, 總數涵蓋4515位患者, 發現標準療程併用益生菌的治癒率, 提高了1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153259/

蔓越莓搭配標準療程, 也有類似程度的效果. 在一個200位患者14天療程的臨床試驗, 試驗組併用每天500毫克的蔓越莓萃取, 得到89%的治癒率, 比單獨標準療程的對照組的74%治癒率, 還高出1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84481/).

迷思: 基因改造黃豆

最源頭的問題是, 為什麼會有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或棉花等)這樣的科學發展? 因為黃豆有蟲害, 造成損失, 所以就需要殺蟲劑(農藥). 殺蟲劑的毒性設計固然是針對害蟲, 但顯然會誤殺田間的其他生物, 並間接(生態食物鏈)或直接傷及人類. 農藥對人體的傷害可說是證據確鑿, 因此世界各國對農產品都有嚴格的農藥殘留檢驗.

後來有科學家意外發現, Bt細菌對某些喜歡吃玉米的毛毛蟲是天敵, 研究發現Bt細菌會產生Bt蛋白質, 對毛毛蟲是有毒性的. 科學家於是從Bt細菌的DNA裡分離出那一段負責合成Bt蛋白質的基因, 然後轉殖到玉米種子的DNA裡, 結果這玉米株也就開始合成Bt蛋白質, 毛毛蟲吃了這玉米當然就被毒死了, 玉米也就活下來了. 重點是, 這個含有Bt蛋白質的基因改造玉米對人類沒有毒性.

基因改造玉米, 借用細菌的基因來對付毛毛蟲https://www.independent.com/news/2012/jan/18/remember-healthy-food-choices/

接下來二三十年基因改造的技術持續發展, 而且在可見的未來, 隨著我們對DNA和基因的瞭解和技術, 基因改造必然會更加淋漓盡致, 也更加普及其他物種. 重點是, 請讓我再強調一次, 重點是, 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這些已上市的基因改造食物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健康風險. 為什麼世界各國對農藥殘留戒慎恐懼? 因為科學證據顯示即使是微量農藥都可能危害健康. 那為什麼世界各國都接受基因改造食物? 因為科學證據顯示基改食物不會危害健康. 如果你相信農藥有害健康, 你就應該相信基改食物是安全的.

所以, 基改黃豆是安全的, 但是你當然可以選擇非基改黃豆. 台灣本土種植的黃豆(全部非基改)產量大約只佔總消耗量的1%, 其餘99%都是進口的. 2017年台灣進口黃豆254萬6千噸, 其中只有10萬噸是非基改黃豆.

https://nogmolunch.wordpress.com/2018/02/22/2017%E5%B9%B4%E9%9D%9E%E5%9F%BA%E6%94%B9%E9%BB%83%E8%B1%86%E9%80%B2%E5%8F%A3%E9%87%8F%EF%BC%9A99279%E5%85%AC%E5%99%B8/

估計台灣的黃豆有90%是用來做動物飼料和榨油, 其餘10%則是供直接食用, 也就是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豆漿豆花豆干等黃豆製品. 換算下來, 我們日常吃到的黃豆製品, 大約有六成是來自基因改造的黃豆.

簡單比喻: 如果我們隨機到10家早餐店買豆漿喝, 那其中6家應該就是用基因改造黃豆. 但奇怪的是, 大概所有的店面都會掛出 “本店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 恐怕不會有店家承認使用基改黃豆. 六成的店家(包括包裝食品廠商)不誠實, 因為大部分的消費者誤解基因改造是個壞東西. 現在你知道了, 基改是無辜的, 放心吧.

緩解關節疼痛 免疫療法

一開始是因為家裡的長輩膝蓋疼痛, 已經影響到日常作息, 尤其是上下樓梯. 葡萄糖胺/軟骨素/薑黃等等試過了無效, 止痛消炎藥也都吃了, 最後還是要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

雖然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和類風溼關節炎不同, 但疾病進程到一定程度後, 其實兩者都是持續性的免疫發炎, 因此單純消炎(1)並不足以反饋作用在免疫的源頭, 而且(2)長期使用COX-2無差別消炎的副作用太大.

所以我就把癌症免疫療法的概念應用在緩解關節疼痛的免疫發炎上面, 開發出新產品

然後呢, 很巧, 就在產品生產出來的前兩天, 我去走了一趟草嶺古道, 從新北貢寮走到宜蘭大里, 腳程3.5小時, 翻山越嶺不說, 上上下下的階梯又陡又長確實對我的膝蓋造成壓力. 還好沒有鐵腿, 但是膝關節隱隱刺痛. 立馬自己實驗了兩天就感覺疼痛有緩解了.

有個跟我同年的客戶詢問這是否可以用來預防. 當然可以. 根據研究,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感覺到關節疼痛之前, 其實關節軟骨就已經磨損發炎好幾年了. 軟骨磨損會隨著年紀逐漸嚴重, 這無法避免, 但是發炎會加速軟骨組織的崩壞, 是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及早消彌免疫發炎, 才能延緩甚至抑制關節炎的病程.

至於葡萄糖胺+軟骨素, 就不用試了. 2006年美國衛生署主導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就已經證實了, 跟安慰劑的效果沒有兩樣.

荷爾蒙療法 與過度渲染的致癌風險

就在幾個月之內, 兩位剛進入更年期的女性朋友, 都和我談到那些不舒服的情緒變化, 希望我可以開發改善更年期症狀的保健食品.

咦? 不是有荷爾蒙療法嗎? 為什麼不試試呢? 喔, 原來是擔心補充雌激素所伴隨而來的癌症風險. 我們都知道, 醫療的手段會有其副作用, 可能伴隨或導致某些負面的結果, 但只要所預期的醫療效果大於可能的副作用, 那這樣的醫療手段還是可以被接受的.

所以, 荷爾蒙療法的致癌風險到底是高還是低? 根據一篇2017年發表的調查報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84 (2017) 60-68), 在2005年7月到2012年12月之間, 追蹤29萬名40歲以上已停經且使用荷爾蒙療法的瑞典女性, 比較其相對於瑞典女性背景值的致癌風險. 所得到的數據顯示:

  1. 乳癌, 卵巢癌, 子宮內膜癌等生殖器官相關癌症的風險: (a)只有補充雌激素, 風險是1.20 (95%CI 1.16-1.24); (b)補充雌激素+黃體激素, 風險是1.41 (95%CI 1.37-1.45)
  2. 肝癌, 膽囊/膽管癌, 胰臟癌, 食道/胃/大腸/直腸等癌症的風險: (a)只有補充雌激素, 風險是0.91 (95%CI 0.86-0.96); (b)補充雌激素+黃體激素, 風險是0.88 (95%CI 0.83-0.94)

另外, 美國癌症協會(https://www.cancer.org/cancer/cancer-causes/medical-treatments/menopausal-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and-cancer-risk.html)和英國癌症協會(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causes-of-cancer/hormones-and-cancer/hrt-and-cancer)也都有的相關的資料可以參考, 有關荷爾蒙療法的致癌風險, 各國之間的數據都類似.

所以, 我給她們的建議就是接受荷爾蒙療法, 並加強補充我的 白雷斯400x160

雌激素在細胞內會因為氧化而變成攻擊DNA的兇手, 據推論這可能是雌激素致癌風險的原因, 而白藜蘆醇可以抑制這個反應(Free Radic Biol Med. 2008; 45(2): 136-145). 有活性的雌激素的代謝途徑之一, 就是被COMT酵素催化反應變成「無害的雌激素」, 另一個途徑就是被氧化成類似自由基的雌激素, 可能就會攻擊DNA分子, 導致基因突變而癌化.

這個研究發現, 添加了白藜蘆醇的雌激素, 其代謝途徑顯然被導向了「無害的雌激素」, 因而降低其對DNA的攻擊.

其中一位女性朋友接受了我的建議, 開始注射荷爾蒙, 更年期的症狀很快就改善了.

酒精代謝 傷肝宿醉 白藜蘆醇

酒精在人體的主要代謝途徑是由兩個酵素(酶)負責的, 先是酒精去氫酶(ADH)把酒精(乙醇)轉換成乙醛(具細胞毒性), 接著乙醛去氫酶(ALDH2)把乙醛轉換成乙酸. 因此, ALDH2的活性愈強, 乙醛的細胞毒性(宿醉, 傷肝等)作用時間就愈短, 對身體的傷害就愈小.

負責ALDH2酵素活性(即酒精代謝能力)的基因(源自遺傳), 有三種類型: 活性最強的G/G型, 幾乎沒有活性的A/A型, 以及中間活性的G/A型. 因為夏天必備冰涼啤酒, 所以就去驗了自己的ALDH2基因類型. 是G/G型.

酒精代謝能力的高低, 除了先天遺傳之外, 也可以藉由補充白藜蘆醇來加強. 根據一篇2012年的研究報告, 白藜蘆醇可以提升ALDH2的活性, 而且抑制ADH的活性, 避免酒後乙醛風暴的危害.

即使沒有喝酒, 白藜蘆醇還是可以提升ALDH2的活性; 而ALDH2除了化解乙醛, 也會作用在其他的有害的醛類分子. 我們當初開發 白雷斯400x160 , 並不知道白藜蘆醇的這個功能, 算是意外的附加價值.

正子掃描 癌細胞 葡萄糖

十年前我們剛推出以白藜蘆醇為主成分的 白雷斯400x160 , 是著眼在白藜蘆醇可以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能力. 最近幾年, 大概是因為年紀漸長的關係, 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也開始關注癌症對生命/生活的衝擊.

美國衛生署有個醫藥研究資料庫, 最近一年有關白藜蘆醇與癌症的研究報告就超過2000篇, 從基礎研究(體外細胞試驗)到臨床二期試驗都有. 要讀完所有的研究報告是不可能的, 我只能就身邊的案例(癌症種類)來搜尋/驗證白藜蘆醇是否會有幫助.

前幾天到某醫院的護理單位簡報最近幾年有關白藜蘆醇與癌症的研究發展, 我還順便提了一下正子掃描在癌症診斷的應用. 正子掃描的大概原理是, 把帶有(正子)放射線的葡萄代糖注入血管, 然後掃描這些葡萄代糖堆積在哪裡. 由於全身的細胞都需要氧化葡萄糖來產生能量, 因此愈消耗能量的器官(腦, 眼睛, 心臟, 腎臟等), 以及快速複製的腫瘤癌細胞, 就需要吸收/代謝愈多的葡萄糖.

2013年發表的這篇研究報告, 研究人員在小鼠左肩接種癌細胞後, 分別注射白藜蘆醇(100mg/Kg體重)或對照注射劑, 然後打入氟18葡萄代糖, 以正子掃描檢視癌細胞吸收葡萄糖的程度, 如下圖左. 代表放射性強度的亮白影像就是葡萄代糖被吸收/堆積的部位. 箭頭所指的左肩部位是癌細胞的位置, 其他像腦部, 眼睛, 心臟和腎臟等也都有很強的葡萄代糖吸收. 下圖右則顯示注射白藜蘆醇之後, 可以抑制癌細胞吸收葡萄糖, 但並不會影響正常細胞, 因此或許有機會發展成 “餓死癌細胞” 的藥物.

鼠李糖乳酸桿菌 vs 腸球菌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106年10月預告, 擬自107年7月起, 禁止使用腸球菌. 接著就在107年5月第二次預告, 將限制使用腸球菌:

5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4&id=t417795

因此, 我們在十年前針對腸道泌尿道保健所設計的產品, 蔓益菌, 也就跟隨法規的改變, 將腸球菌換成鼠李糖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這是一款被研究得很徹底, 對身體好處多多的腸道常駐型益生菌.

藍光, 黃斑部, 葉黃素

最近和老朋友聚餐人手一機的場合, 總有人會把眼睛疲累怪到手機平板的藍光, 所以要跟我拿 , 補充葉黃素.

補充葉黃素是對的, 但手機藍光是無辜的.

真正對眼睛角膜, 水晶體, 玻璃體, 視網膜(包括黃斑部)有害的是紫外線(UV), 尤其是UVA這個接近可見藍光的紫外線波段. 紫外線對這些眼睛結構的傷害包括輻射熱能傷害(有點類似微波加熱), 以及光能化學傷害(產生自由基). 但是位於可見光波段的藍光, 包括來自手機平板的LED面板光源, 其能量位階完全不足以對眼睛造成任傷害.

根據英國愛盲協會在2017年十一月的這個網頁資料

http://www.rnib.org.uk/nb-online/blue-light-amd

Christopher Hammond教授在最近的英國皇家醫學會的一場演講提到, 相對於足以造成眼睛傷害的紫外線, 手機的藍光其實非常黯淡, 其能量位階大概只有1%, 因此不足為慮.

該網頁資料也提到, 跨國藥妝公司Boots因為誤導消費者, 宣稱其阻斷藍光的鏡片可以保護眼睛, 而被裁罰四萬英鎊. 也就是說, 因為藍光本來就不會傷害眼睛, 所以即使是可以阻斷藍光的鏡片也不能宣稱保護眼睛.

此外, 在一個橫跨七個歐洲國家, 超過5000個65歲以上的老人視力調查也發現, 全體的視網膜/黃斑部病變與生活中的藍光並無關連. 但是, 如果體內的抗氧化力不足, 特別是缺乏玉米黃素, 膳食鋅, 以及維生素C和E, 那麼發生早期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是其他人的3.7倍(95%信賴區間為1.6-8.9倍).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phthalmology/fullarticle/4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