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三酸甘油脂 心血管疾病 膽固醇

最近在一個社區的健康講座, 有一位身材適當的中年男性問到說幾十年來的三酸甘油脂偏高, 膽固醇和血糖正常, 那是什麼狀況? 是否該擔心健康問題?

根據代謝症候群的定義, 三酸甘油脂偏高的定義是大於150 mg/dl, 但是我並沒有印象看過說單純的三酸甘油脂偏高會有什麼健康的風險. 或者該這麼說: 總膽固醇或LDL膽固醇偏高的時候, 通常三酸甘油脂也會上升; 而糖尿病也會伴隨有較高的三酸甘油脂. 糖尿病會有一大堆全身性的併發症, 而LDL膽固醇偏高則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那三酸甘油脂的健康威脅是什麼呢?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184863

根據美國醫學會(JAMA)在2009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 還是無法判定三酸甘油脂對健康的危害. 該報告彙整了過去68個大型的研究資料, 合計涵蓋超過30萬個心血管疾病的病人, 追蹤280萬(人-年)的結果發現有: 8857個非致命心肌梗塞, 3928個冠心病死亡, 2534個缺血性中風, 513個出血性中風, 和2536個未分類的中風.

初步分析三酸甘油脂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發現, 如上圖灰色圓形圖示, 三酸甘油脂愈高,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愈高. 譬如說, 250 mg/dl 三酸甘油脂的風險就高達2.5倍.

但是當研究人員進一步排除HDL膽固醇和LDL膽固醇的影響因素之後發現, 如上圖黑色方塊圖示, 三酸甘油脂顯然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無關 (即使是250 mg/dl). 相反的, HDL膽固醇和LDL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但相關, 而且在排除其他影響因素之後仍維持高度相關, 如下圖.

所以呢, 我個人的意見是, 如果三酸甘油脂的值太高, 先檢視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 少吃多運動絕對是必要的手段, 酒精尤其要避免. 如果HDL和LDL和HbA1c的值都正常, 那就無需太擔心. 如果飲食正常且其他健康指標也正常但就是三酸甘油脂超過800 mg/dl, 建議去驗一下是否是基因突變(或遺傳)造成的. 如果是基因造成的, 那就乖乖吃藥吧.

迷思: DHA EPA omega-3 魚油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尤其是來自海鮮, 屬於omega-3的DHA和 EPA, 一直被認為對心血管, 眼睛, 關節, 和腦神經是有健康效益的. 事實上, 幾十年來相關的調查報告和臨床試驗也非常多, 只是好像就是缺乏確切的證據.

1975年, 丹麥學者比較了130個住在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 32個移居丹麥的愛斯基摩人, 和31個原生丹麥人的血液脂肪組成, 發現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的omega-3 EPA(20:5)特別高, 而omega-6 AA(20:4)特別低, 推論這應該是因為以鮭魚等海洋生物為主食, 所以可以攝取到大量的omega-3脂肪酸.

由於EPA(20:5)可以抑制血液凝結(即預防血塊堵塞), 而AA(20:4)卻會加速血液凝結, 因此這個數據解釋了為什麼住在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少有心血管疾病的現象.

從此, 流行病學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衛教, 就是鼓勵大家多吃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海魚, 或是補充有定量DHA+EPA的魚油軟膠囊. 但根據2011年發表的一篇報告, 補充omega-3對心血管疾病似乎並沒有助益.

該報告檢視了10個臨床試驗資料, 其中介於1994-2002的6個臨床試驗顯示omega-3具有保護效力, 但比較晚近(2007-2010)的4個臨床試驗的效果則不顯著.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 目前比較普為接受的解釋是, 以前大家不知道omega-3的好處, 不知道要多吃海魚, 所以血液中普遍缺乏omega-3, 因此早期臨床試驗補充魚油的效果就很明顯. 但是等到大家都知道要多吃海魚或補充魚油之後, 其實血液中已經不缺omega-3, 這時候再補充魚油也沒有加乘效果.

人體並不是只能從魚油獲得DHA(22:6)和EPA(20:5)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其實從植物攝取alpha-次亞麻油酸(18:3)就可以在肝臟(和神經細胞)合成DHA和EPA. 由於DHA在視神經或腦神經細胞的代謝受到非常嚴密的再循環利用, 因此每日所需的量很低, 現代人只要是均衡飲食就不致DHA短缺. 這也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補充omega-3臨床試驗的效果都不顯著的主要原因–人體本來就不缺乏, 所以無需補充.

譬如說, 兩篇2013年發表的臨床試驗報告, 美國的AREDS2和法國的NAT2, 補充DHA+EPA對黃斑部病變(AMD)幾乎沒有任何效果.

另外, 從30個以omega-3治療關節炎(止痛)的臨床試驗發現, 對類風溼關節炎(RA)可以明顯止痛, 但是對退化性關節炎(OA)則無效. 另外, 治療期間長短和每日劑量多少, 好像也很難歸納出與止痛效果的關聯性.

所以, 關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迷思, 結論就是, (1)DHA和EPA對身體是好東西, (2)現代人都不缺乏DHA或EPA, 因此(3)額外補充魚油並沒有加乘的健康效果.

迷思: 基因改造黃豆

最源頭的問題是, 為什麼會有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或棉花等)這樣的科學發展? 因為黃豆有蟲害, 造成損失, 所以就需要殺蟲劑(農藥). 殺蟲劑的毒性設計固然是針對害蟲, 但顯然會誤殺田間的其他生物, 並間接(生態食物鏈)或直接傷及人類. 農藥對人體的傷害可說是證據確鑿, 因此世界各國對農產品都有嚴格的農藥殘留檢驗.

後來有科學家意外發現, Bt細菌對某些喜歡吃玉米的毛毛蟲是天敵, 研究發現Bt細菌會產生Bt蛋白質, 對毛毛蟲是有毒性的. 科學家於是從Bt細菌的DNA裡分離出那一段負責合成Bt蛋白質的基因, 然後轉殖到玉米種子的DNA裡, 結果這玉米株也就開始合成Bt蛋白質, 毛毛蟲吃了這玉米當然就被毒死了, 玉米也就活下來了. 重點是, 這個含有Bt蛋白質的基因改造玉米對人類沒有毒性.

基因改造玉米, 借用細菌的基因來對付毛毛蟲https://www.independent.com/news/2012/jan/18/remember-healthy-food-choices/

接下來二三十年基因改造的技術持續發展, 而且在可見的未來, 隨著我們對DNA和基因的瞭解和技術, 基因改造必然會更加淋漓盡致, 也更加普及其他物種. 重點是, 請讓我再強調一次, 重點是, 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這些已上市的基因改造食物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健康風險. 為什麼世界各國對農藥殘留戒慎恐懼? 因為科學證據顯示即使是微量農藥都可能危害健康. 那為什麼世界各國都接受基因改造食物? 因為科學證據顯示基改食物不會危害健康. 如果你相信農藥有害健康, 你就應該相信基改食物是安全的.

所以, 基改黃豆是安全的, 但是你當然可以選擇非基改黃豆. 台灣本土種植的黃豆(全部非基改)產量大約只佔總消耗量的1%, 其餘99%都是進口的. 2017年台灣進口黃豆254萬6千噸, 其中只有10萬噸是非基改黃豆.

https://nogmolunch.wordpress.com/2018/02/22/2017%E5%B9%B4%E9%9D%9E%E5%9F%BA%E6%94%B9%E9%BB%83%E8%B1%86%E9%80%B2%E5%8F%A3%E9%87%8F%EF%BC%9A99279%E5%85%AC%E5%99%B8/

估計台灣的黃豆有90%是用來做動物飼料和榨油, 其餘10%則是供直接食用, 也就是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豆漿豆花豆干等黃豆製品. 換算下來, 我們日常吃到的黃豆製品, 大約有六成是來自基因改造的黃豆.

簡單比喻: 如果我們隨機到10家早餐店買豆漿喝, 那其中6家應該就是用基因改造黃豆. 但奇怪的是, 大概所有的店面都會掛出 “本店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 恐怕不會有店家承認使用基改黃豆. 六成的店家(包括包裝食品廠商)不誠實, 因為大部分的消費者誤解基因改造是個壞東西. 現在你知道了, 基改是無辜的, 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