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洞森林步道 考驗膝蓋關節與腿力

從烏來進去不遠, 就是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 最有名的是號稱負離子濃度全台最高的烏紗溪瀑布, 但比較少人嘗試的是長度合計約3公里, 高低落差約400公尺的森林浴步道+賞景步道. 走起來就算不趕時間也是有點小辛苦.


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Forest/RA?typ=0&typ_id=0200002

過去一年來, 我的右腳膝蓋已經讓我必須每天吃一顆止痛藥, 才能維持假日到郊外踏青的習慣, 這就是我決定要開發緩解膝蓋疼痛產品的最直接動力, 這就是 “清關能” 的由來.

歷經半年的開發, 自從今年一月試用品開始服用, 接續三月正式量產至今, 我的膝蓋就再也沒困擾到我的行動, 而且也因為運動量增加可以維持腿力. 否則, 通常膝蓋關節發炎疼痛的衍生問題就是腿部肌肉流失, 行動會更困難, 跌倒的風險也升高.

這樣的緩解效果, 可不是電視廣告表演蹲下站起的戲劇性情節可以比擬的.

說到廣告, 最近有朋友說看到UC2的關節產品, 問我那是什麼成分? UC2是取自原文 “Un-denatured Collagen Type 2” 的縮寫, 也就 “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 也就是清關能的三個主成分之一(另兩個成分是綠色花椰菜萃取的蘿蔔硫素, 和MSM). 這個成分的設計目的, 是要降低免疫系統對二型膠原蛋白的免疫發炎反應, 也就是所謂的口服減敏(Oral Tolerance).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409X12003602

迷思: DHA EPA omega-3 魚油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尤其是來自海鮮, 屬於omega-3的DHA和 EPA, 一直被認為對心血管, 眼睛, 關節, 和腦神經是有健康效益的. 事實上, 幾十年來相關的調查報告和臨床試驗也非常多, 只是好像就是缺乏確切的證據.

1975年, 丹麥學者比較了130個住在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 32個移居丹麥的愛斯基摩人, 和31個原生丹麥人的血液脂肪組成, 發現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的omega-3 EPA(20:5)特別高, 而omega-6 AA(20:4)特別低, 推論這應該是因為以鮭魚等海洋生物為主食, 所以可以攝取到大量的omega-3脂肪酸.

由於EPA(20:5)可以抑制血液凝結(即預防血塊堵塞), 而AA(20:4)卻會加速血液凝結, 因此這個數據解釋了為什麼住在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少有心血管疾病的現象.

從此, 流行病學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衛教, 就是鼓勵大家多吃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海魚, 或是補充有定量DHA+EPA的魚油軟膠囊. 但根據2011年發表的一篇報告, 補充omega-3對心血管疾病似乎並沒有助益.

該報告檢視了10個臨床試驗資料, 其中介於1994-2002的6個臨床試驗顯示omega-3具有保護效力, 但比較晚近(2007-2010)的4個臨床試驗的效果則不顯著.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 目前比較普為接受的解釋是, 以前大家不知道omega-3的好處, 不知道要多吃海魚, 所以血液中普遍缺乏omega-3, 因此早期臨床試驗補充魚油的效果就很明顯. 但是等到大家都知道要多吃海魚或補充魚油之後, 其實血液中已經不缺omega-3, 這時候再補充魚油也沒有加乘效果.

人體並不是只能從魚油獲得DHA(22:6)和EPA(20:5)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其實從植物攝取alpha-次亞麻油酸(18:3)就可以在肝臟(和神經細胞)合成DHA和EPA. 由於DHA在視神經或腦神經細胞的代謝受到非常嚴密的再循環利用, 因此每日所需的量很低, 現代人只要是均衡飲食就不致DHA短缺. 這也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補充omega-3臨床試驗的效果都不顯著的主要原因–人體本來就不缺乏, 所以無需補充.

譬如說, 兩篇2013年發表的臨床試驗報告, 美國的AREDS2和法國的NAT2, 補充DHA+EPA對黃斑部病變(AMD)幾乎沒有任何效果.

另外, 從30個以omega-3治療關節炎(止痛)的臨床試驗發現, 對類風溼關節炎(RA)可以明顯止痛, 但是對退化性關節炎(OA)則無效. 另外, 治療期間長短和每日劑量多少, 好像也很難歸納出與止痛效果的關聯性.

所以, 關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迷思, 結論就是, (1)DHA和EPA對身體是好東西, (2)現代人都不缺乏DHA或EPA, 因此(3)額外補充魚油並沒有加乘的健康效果.

退化性關節炎 葡萄糖胺 無效吸收

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理特徵是關節軟骨的崩壞. 關節軟骨主要是由玻尿酸, 二型膠原蛋白, 凝聚蛋白和軟骨素所組成的彈性膠質, 而軟骨素的主要組成分子半乳糖胺則是源自是葡萄糖胺. 因此攝取葡萄糖胺想必可以加強軟骨組織? 完全不會.

軟骨細胞本來就可以從葡萄糖+胺基來合成葡萄糖胺, 如下圖葡萄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胺-軟骨素所示, 而我們從來就不缺源自澱粉或甜食的葡萄糖, 也不缺源自蛋白質氨基酸的氨基.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rt.20609

根據2004年的這篇研究報告, 在軟骨細胞培養液中添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胺(放射性同位素)後, 軟骨細胞所合成的軟骨素確實含有對應比例的同位素半乳糖胺. 譬如說, 添加1000 uM的同位素葡萄糖胺, 軟骨素中的半乳糖胺可檢出30%具放射性; 但如果只添加1.7 uM, 那麼就只會檢出0.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rt.20609

添加1.7 uM葡萄糖胺在軟骨細胞培養液, 是什麼概念呢? 葡萄糖胺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是1500 mg, 而早期的葡萄糖胺藥物動力學臨床試驗就已經顯示, 這個攝取量可以讓血液中的葡萄糖胺濃度上升到約1.7 uM. 下圖就是這樣的臨床試驗資料, 單位換算1.7 uM葡萄糖胺, 約當300 ng/ml. 圖中空心菱格曲線是單獨服用1500 mg葡萄糖胺, 實心方塊曲線是併服1200 mg軟骨素.

https://www.oarsijournal.com/article/S1063-4584(09)00290-8/fulltext

所以, (1)每天攝取1500毫克的葡萄糖胺, 只能補充微不足道的0.3%的軟骨素; 而(2)市面上的配方都添加了1200毫克的軟骨素, 反而阻礙了葡萄糖胺的吸收; 而且, 根據上述那篇臨床試驗報告, (3)血液中偵測不到所攝取的軟骨素.

這, 就是為什麼我要開發清關能這個產品. 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因為缺乏葡萄糖胺或軟骨素, 也不是缺乏膠原蛋白或胺基酸, 而是因為慢性長期發炎導致軟骨組織的代謝不平衡, 分解的速度比合成快, 因而造成軟骨崩壞.